大意:

 

歷史要怎麼保存

早期的保存只著眼於重要的、具史蹟價值的建築,目的是不要讓它們在我們眼前消失

但建築終究會衰老,只留一個軀殼,失掉了根本精神,因此保存建築應視「該建築在當時的歷史舞台上有沒有重要性」而非完全重於建築本身的價值。

 

古文物流失的悲劇

貧窮地區的人民為了生活不惜犧牲文化資產,所以古市鎮的保存一定要視為國家的重要政策

除了保存外還要為市民尋求發展的出路,提升他們的生活水準,否則不但對他們不公平,他們一定會繼續扮演文化資產破壞者的角色。

 

殖民城市的枷鎖

東方城市凡經過強國殖民統治都會留下一些西方建築作為歷史的印記,這理應是民族的恥辱,應在搶回自主權時洗除這些恥辱,然而大多國家都視殖民地時期的建築為歷史瑰寶,保存維護不遺餘力。

立場最尷尬的莫過於沒有被殖民的中國了,然而上海的黃浦江岸晚上打著五顏六色的燈光正是租借時代的西式高樓,它們已是上海人的驕傲,民族的恥辱感多已被拋在腦後。

純粹創造性的就是藝術,與生活有關的藝術就是文化。藝術是文化的枝葉,若沒有一個充實而豐富的生活,文化的果實如何結出來呢?

 

 

心得:

 

作為一介建築師,漢先生很早就從建築理論中體會文化內涵,並認定建築與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關於漢先生對「古文物流失的悲劇」一事看法,我非常認同,對窮苦人民來說三餐都不能溫飽哪還談什麼保存文化資產,因此政府在取締那些破壞遺跡的市民時因另外深入了解其中原因,不能單方的判斷是非,並應給予適當的幫助,保護古蹟的同時也保護人民

 

對台灣來說,原住民也是個珍貴的文化資產。

過去,原住民被認為是原始、落後的,「開明」的政府常想「拯救」他們脫離貧困,因而實施都市化,然而對都市化錯誤理解,就會破壞文物。

反之,西方人認為現代化是我們的生活方式,不該強加於其他民族。

且原住民族的語言、文字等都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應予以尊重並協助傳承。

 

現今強調要過著有文化的生活,為滿足民眾所求,文化官員常利用蓬勃發展的文創產業大舉興辦活動,藉此引來人潮,但此舉卻是冒文化之名而無文化之實。

因對政府來說,一個活動之成敗在於民眾參與度而非對活動主題的吸收度,民眾的參與又與休閒娛樂性成分多寡有高度關聯

因此把文化推廣活動等同休閒娛樂辦理就成為一種常態,真正的文化反而被忽視了。

活動效益固然重要,但政府如此的做法顯然偏離了願將文化傳給民眾的理念,而是偏向經濟效益上的成果,認為這點相當重要,應在平時就培養人民的文化素質,在活動中才能吸收更多文化知識,希望往後這種情況能得到改善。

 

世界文化的發展各有不一,而各文明的命運關鍵在於是否產生了人文精神,文化的存續與先進發達的科技無關,而是與人類心靈有所關聯。

心靈開放就能了解文化的意義、肯定自身價值、珍惜人類所創造的文化。

文化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文化。

保留過去、活在當下、思考未來,正是每個人都應有的觀念

 

不論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還是自然景觀都是全體人類的至寶,一起保護這些資產不僅是責任也是種義務,因此不應該被破壞或為少數人所獨享,它們是人類共有的財產。

在我們還來不及思考傳統的意義時,創造力即乘著新科技的翅膀帶來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現在的我們應倚著傳統文化及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本中心,向未知的世界邁進!

 

 

 

arrow
arrow

    木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